绿沉漆、紫砂漆、八宝灰、髹素漆——
那些失传的卢葵生绝艺
一句“漆器自卢葵生后为扬州特产,销行甚广”的定位,不仅将扬州漆器提升到了与城市特色相联系起来的高度,同时也将清著名漆艺大师卢葵生定位到了一个里程碑式人物的位置。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的漆器艺人,以一人之力掌握了十多种漆工艺,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卢葵生掌握的这些漆工艺中除了历史传承的,如雕漆、螺钿、刻漆等工艺外,还有其恢复和新研发的工艺,如绿沉漆、紫砂漆、八宝灰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在这些漆艺种类中,有的得以传承至今,有的则已退出漆艺的舞台,还有的正处于行将失传的边缘。
1
深沉静穆的绿沉漆
绿沉漆,在《中国工艺美术词典》中有释为: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一种暗绿色漆。如物沉在水中,其色深沉静穆,故名“绿沉”。曾经绿沉漆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建筑,小到笔管都有。如《南齐书·东昏侯本纪》中就有:“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其中施青漆就是指髹涂绿沉漆。卢葵生的多件漆砂砚中都有该工艺的运用,其中见于记述的有“春游图漆砂砚”,砚长12.8厘米、宽7.8厘米、高2.3厘米。砚盖通体为绿沉漆,上面浅刻一个书生策马而奔,画面简洁,砚底有“卢葵生制”印。
另外一件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烹茶图锡茶壶”,同样采用绿沉漆制成。作为茶具中少见的制器、绘画、题诗均出自名家之手的漆壶,此壶的艺术价值尤为凸显。壶高12.5厘米、口径6厘米,呈方形,髹鳝鱼青色漆砂(也就是绿沉漆)。壶的腹部的一侧浅刻了两个人依石对坐,一个持扇的童子面向置水壶的茶炉的画面,画面左上角刻楷书“扫石待烹茶,陈农”字样;右下角有“葵生”方形戳记。腹部的另一侧刻篆书“春芽细煎,东风一帘。今日何日,谷雨之前”诗一首,署名为“竹汀居士书”,刻有“大昕”方印。陈农为清代著名画家,字耕野,号酩斋,甘泉(今江苏扬州)人。《画人补遗》称他“画故事人物,不失古法”。大昕为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三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被卢葵生有机组合在一起,不但不显得突兀,反而使作品在题材上更加的高雅,更加体现卢葵生的艺术创造力。该工艺现已失传,代替的是用天然矿物颜料加清漆或桐油调和,呈现绿色,又称色绿,这与绿沉漆显然已属于不同的概念。
2
精巧雅致的紫砂漆
紫砂漆,用一种紫色的轻细砂调和适度的天然漆制成。始于宋代,曾一度失传。清乾隆年间由卢葵生恢复生产,主要用来作砚台的底色和漆茶壶的髹漆。代表作品为现藏于四川博物馆的“梅花纹仿紫砂漆壶”。该壶原为李一氓先生所有,后捐赠给四川博物馆。壶底径14.2厘米,形矮扁,漆色完全模仿紫砂的样子。从壶盖漆灰剥落处,可看出它的做法是在锡胎上先上黑色漆灰,以后再罩若干道紫漆,最后雕刻。梅花笔画刻得较深,刀法有钝拙趣味。刻四言四句铭文:“竹叶浅斟,梅花细嚼。一夕清谈,几回小坐。”葵生款下有“栋”字小方印。观此壶,似乎能感受到那一缕缕淡雅清香扑鼻而来。该工艺至卢葵生之后便已失传。
3
高度仿真的髹素漆
严格意义上来讲,“髹素漆”并不算是独立的漆工艺,且现当代也并非完全不能做,但是却几乎没有作品出现且很难达到卢葵生的技术水平。了解漆器工艺制作的人可能更加能体会髹素漆的难度是要远远高过色漆的。因为素漆最大的特色就是要求仿真性高,而由于大漆的颜色会因为氧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因此在作品刚创作出来时,如果说保持与想要的颜色如紫砂色一致相对比较简单的话,那么在百年后的今天,卢葵生的很多作品依然保持着原色,实在是很难得的。既体现了卢葵生在漆的配比上掌握了高超的技艺水平,同时也更加证明其在作品制作上所下的功夫。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一件漆笔筒,是一件体现了髹素漆特色的代表作品。这也是目前为止所见卢葵生作品中髹素漆技艺水平较高的一件作品。笔筒外径15厘米、内径13.5厘米、高18厘米,为上下等径的圆筒,内部和外底为黑色,外腹部为紫褐色,底有“卢葵生制”四字朱文印章。笔筒式样非常简单,甚至没有什么工艺操作,初看之下,很多人会认为这是红木质地,所体现的也是红木的颜色,然实际却为卢葵生高超的髹漆工艺的效果,体现了素漆仿真的一大特色。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在当时设备比较落后的情景下,卢葵生能通过髹漆和打磨等纯工艺手法将作品表面磨显,且没有一个漆籽的出现,实在难得。
4
素朴典雅的八宝灰
八宝灰,该工艺其实是古琴漆灰内拌入鹿角粉做法的发展。就是将一种色屑如牙屑拌入漆灰磨显,也可将骨屑、珊瑚屑、绿松石屑、孔雀石屑、螺钿屑、漆屑、铜屑、角屑等混合拌入灰漆磨显,类似建筑水墨地面的做法。色屑硬度宜相近,才能磨面平整。
有学者认为八宝灰在清代扬州流行的原因,是因为它灰黑的漆底正应了士大夫求朴求雅的情怀,而闪烁的色点又打破了漆底的沉闷感,带给人些许清新愉悦。作为卢葵生的创新工艺种类,其代表作品有很多,不仅在漆砂砚上可以见到,还有漆壶、几凳等作品也可见到,如曾经由王世襄先生收藏的一件“角屑灰锡胎漆壶”。壶高12.5厘米。漆灰中掺有牙质或角质沙屑,从而使褐黑色的漆皮表面呈现出黄白色的碎点,灿若繁星。壶身正面刻四言铭文:“读得意画,赏及时花,竹炉细煮,聊试新茶”。背面刻“坡雪斋茗具”,及署款“小石铭,湘秋书,葵生刻”。此件漆壶曾在2003年中国国际嘉德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的拍卖中以44万成交。
还有一件“鹿角霜漆台几”在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以35.84万成交。器身以木胎为骨,上敷掺有相当厚度之鹿角霜漆灰。磨显后,在褐黑色漆地上出现黄白色斑点,密而均匀,灿若繁星,比古琴鹿角霜漆地中的碎屑稍粗,似更坚硬。有可能用象牙或未经烧毁之鹿角捣碎调灰。台几底内髹黑漆,并钤“卢葵生印”篆书印章。可惜的是,据说该工艺在解放后于漆器上还曾有运用,现已经有30多年不再生产,甚至很多从艺几十年的设计人员都已经对该工艺一无所知。
近几年来,扬州漆器行业也开始注重对一些传统技艺的恢复工作,如彩绘钩刀、挖嵌技法、叠彩雕漆等漆艺,在扬州也曾同样有30多年的时间不见作品出现。然而,遗憾的是,近年来通过恢复试制成功的作品由于种种因素,未来的发展走向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