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史

陈云忆东北战局:我们缺了什么都可以向苏联要

2014-01-25 12:44:21 来源: 凤凰网历史 作者:朱佳木 作者:
摘要:核心提示:他在同参加《辽沈决战》编审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谈话时又指出: 如果没有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我们的力量不可能发展那么快。苏联一方面受中苏协定约束,要把大城市和铁路干线移交给国民党,另一方面明里暗里帮助我们。那时,东北北有苏联,东有朝鲜,西

他在同参加《辽沈决战》编审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谈话时又指出:“如果没有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我们的力量不可能发展那么快。

核心提示:他在同参加《辽沈决战》编审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谈话时又指出:“如果没有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我们的力量不可能发展那么快。苏联一方面受中苏协定约束,要把大城市和铁路干线移交给国民党,另一方面明里暗里帮助我们。那时,东北北有苏联,东有朝鲜,西有蒙古,我们就像坐在沙发里,缺什么可以向苏联要,南满的伤兵、弹药可以通过朝鲜转运。因此,要写苏联、朝鲜对我们的帮助,回避是不合乎历史的。”

本文摘自:《朝鲜支援中国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作者:吕明辉,出版:白山出版社,本文作者:朱佳木,原题为:《不应忘记的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时下的年轻人大多知道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中支援过朝鲜,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到三八线。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朝鲜劳动党领导的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和朝鲜人民也支援过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尤其是支援过东北的解放战争;也很少有反映这一史实的文章,尤其至今没有一部反映这一史实的专著。而摆在读者面前的、由吕明辉同志所写、由白山出版社出版的《朝鲜支援中国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一书,就是一本叙述这段历史的专著。

吕明辉同志是吉林省通化市人,曾长期从事文化和新闻工作。他当过兵,退伍后担任过集安县的文化馆长、文化局副局长,通化市的群众艺术馆馆长、报社副总编,还担任过区委的政研室主任、市委的办公室督查室主任等职。他酷爱创作,工作之余,勤于笔耕,发表过长、中、短篇小说60余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梅娘》、《尴尬一回》;还有数部纪实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海湾危机十年纪实》、《金日成与张蔚华》、《朝鲜纪行》等。《朝鲜支援中国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一书(以下简称《纪实》),是他自2008年开始写的有关朝鲜题材的又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纪实》一书主要记述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朝鲜劳动党支持下,把北朝鲜作为东北解放战争隐蔽后方的,朝鲜同志又是如何在中国东北解放战争乃至全中国解放战争中与中国同志并肩战斗,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人是如何参与制定借重朝鲜坚持南满解放区斗争方针的,又是如何取道朝鲜前往南满解放区领导“四保临江”战役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驻北朝鲜办事处是如何尊重朝鲜的独立和主权、正确处理中朝两党两国关系,通过建立与朝鲜同志亲密友谊,完成“四保临江”战役中南满伤病员安置、战略物资转移、过境人员输送、作战物资接运等一系列任务的;朝鲜劳动党及其领袖金日成同志又是如何怀着对中国革命的深厚感情,想方设法满足办事处提出的各种请求,有时甚至主动帮助中方解决困难的。全书25万字,史料充实,文笔流畅,既有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也不失纪实著作的严谨、庄重,字里行间充满对中朝两党两国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厚感情,读者看后自然会明白当年主席为什么会对金日成首相说:“我们两家的关系,总是我们有事你们帮忙,你们有事我们帮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上,染着朝鲜烈士的鲜血”;总理为什么会在平壤市群众欢迎大会上说:“过去在中国人民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朝鲜人民的优秀儿女都曾经不惜牺牲生命支援中国人民”;刘少奇主席为什么会在平壤市群众欢迎大会上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的年代里,无数朝鲜革命者英勇地参加了我们的斗争,同中国革命者一道,抛头颅、洒热血,表现了最崇高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我和吕明辉同志素昧平生,他之所以邀请我为他的这部书写序,完全是因为他听说我父亲就是当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驻北朝鲜的全权代表及办事处主任,我本人还在上世纪80年代又担任过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南满分局书记的陈云同志秘书。而我之所以答应为他这部书写序,除了因为我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历史的研究者,知道这个题材具有在这一领域填补空白的意义之外,还因为我听说这部书是在他身患癌症并为此切除了右肾的情况下,而且是自己花钱四处收集资料、访问知情人而写成的。我平时很少答应给人写序,主要原因是很难抽出时间看书稿。既然我答应为这部书写序,自然少不了要看书稿,因此也就想到了一些使这部书更加完善的意见。在同他电话交流中才知道,不久前,医生又发现他的左肾有一小块癌变,并做了左肾局部切除手术。因此,他的想法是尽快让这本书付梓,如果命运能给他更多时间,等书再版时他再修改。听了这一席话,我一方面放弃了关于请他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更坚定了为这部书写序的决心。面对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选题,面对这样一部有血有肉有骨头的著作,面对这样一位事业心、责任心如此强烈的好同志,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